高校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各省(区、市)的生源情况,做好招生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自主、科学、合理地安排招生来源计划。高校对本校编制的来源计划负责,相关说明内容应简明扼要,且与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学校招生章程保持一致。 安排跨省(区、市)招生的本科高校,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可以预留少量计划,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预留计划不得超过本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凡有预留计划的高校,须将预留计划数报其主管部门审核。同时,高校须将预留计划数及其使用原则等向社会公开。 高校按教育部有关计划编制原则和要求编制本校的招生来源计划后,应当按时报送其主管部门。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核、汇总本省(区、市)所属高校编制的招生来源计划,并按时报送教育部。省(区、市)属高校拟安排的跨省招生计划,应由高校所隶属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一与有关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安排。 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负责审核、汇总本部门(单位)所属高校编制的招生来源计划,并按时报送教育部。 教育部负责汇总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及教育部直属各高校报送的招生来源计划,并统一分送各有关省级招办。 各省级招办依据教育部分送的招生来源计划,与各有关高校核对分专业计划及其说明,并负责及时、规范、准确、统一地向社会公布经高校核对的有关招生计划信息。 除按有关规定允许不做分省计划的招生类型外,各高校招生来源计划均须经教育部汇总分送,由各省级招办负责向社会公布,未经教育部分送和有关省级招办公布的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 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调整计划使用的管理和监督。高校应集体研究决定本校调整计划的使用原则,调整计划应安排在生源人数多、质量好的省(区、市)使用。 高校调整计划应在有关省份录取批次投档前投放,并由省级招办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照调整后的计划数、考生志愿及分数进行投档。 高校招生来源计划调整必须在其招生规模内,征得有关省级招办和高校主管部门的同意。高校未完成的招生来源计划,须在生源所在地公开征集志愿录取。 省级招办应向社会公布投档规则,在投档前向各有关高校提供生源分布情况。高校要根据在生源省(区、市)的招生计划数,结合生源分布情况,与省级招办协商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要求。 省级招办按投档规则和高校的调档要求向高校投放考生电子档案。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高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高校根据模拟投档情况在正式投档前完成计划调整,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并确保符合录取规则的调档考生能够录取。(节选自教育部《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1、高校的招生,不是想招多少就招多少,不是想招什么专业就招什么专业,而是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教育部审核通过,才能发布并招生,否则是无法安排招生的; 2、高校可以预留不超过1%的本科招生计划,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同时须将预留计划数报主管部门审核,也不是想留多少就留多少的; 3、如果调整招生计划,须在有关省份投档前调整,而不能任意时间调整; 4、高校在接受投档前,可以按超过100%的比例调阅学生档案,然后通过模拟投档调整招生计划,但要“确保符合录取规则的调档考生能够录取”。 5、高校的招生计划若未完成录取,可在生源地公开征集志愿录取; 那么,这里就解释了我之前文章中给大家讲到的几个知识点: 1、高校的提档比例可能超过100%,但不必担心会因为超额而被退档,因为高校还有预留计划可以追加来录取超额的学生,学生只要符合录取条件,是不能被高校退档的; 参见:报考调档比例超过100%的学校,有可能会被退档吗?一文讲清“调档比例” 2、为什么要有模拟投档?其实是需要让高校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招生计划的。 3、上述教育部规定中的一些内容,包括提档比例、招生计划预留等,都在各高校的招生章程中有体现,而高校招生章程中的这些内容,也是来自教育部的规定的。 同时,也说明了,高校确定的招生计划设置是很慎重的,所以在使用招生计划招生时,会有各种制度来约束,避免不规范使用,也为了保证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性。 同时,高校的招生计划也是很宝贵的,要尽可能用完,而不可造成浪费,所以,会有超额提档和征集计划来保障招生计划的完全使用。
下面是我在直播时讲到的一些内容,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