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不坚强的人,适应环境(不是指生活环境,而是一种社会环境)的能力是差的,对于周围的一些现象,由于不能理解和真正接受,怀疑和犹豫使他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内心世界市场是跌宕起伏的。
在人的一生中,应该追求默默无闻、忍苦负重的“为人民服务”,还是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爱因斯坦所持的人生观是否“不现实”?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样的话是否太空?
坚持你的信念便是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么,功利主义者奋斗、索取,救世济民者努力、奉献,各自都获得了内心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圆满”。
前者要保持一贯的人生观很容易,后者却很难在大多数人都物化理想的社会坚持。
不追名逐利,汝能持否?
不能再对这样的问题避而远之了,正视它,正视自己。
其实,不追名逐利也不意味着生活上拮据难行,捉襟见肘(现在大多数人都害怕这一点)。
光有精神没有实绩,是不行的。
因此,还用得着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彷徨苦闷吗?
不奋斗,不去抓住实际的东西,理想便只是空谈。
一步一步来,不要惧怕和排斥理想的外在存在形式(如研究生帽、学业成绩的“甲等“、奖学金,甚或劳动所得——工资……),只要不以这些外在形式为奋斗目标,而是利用其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理想便是有实际意义的。
要有理想, 并开始给它准备了一把梯子。
读杂文、随笔一类,是与作者谈话,我不能让他一直不停地说下去,便在读了一段之后,写下点什么,算是自己的发言。
余杰的《从容》中,“昆德拉揭示了现代人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的本质,是用”忙“的借口来回避生命的本真状态……”
“人被锁定在'现在‘之中。”
忙,为什么而忙呢?
上午去找家教了,感受颇多,尤其讨厌现在这种迷茫生活的状态,由于没有自己的目标,思维老是跳不出世俗的圈子,所干的事由于不是真心所愿,不能持久。
不能再这样被动地活了,决心与有思想的人对话,并想办法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这才是目前最要紧的事。
《朴素》:“朴素是生命的动力……是坚持又是失去,失去的是……坚持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纯洁性。”
在内心里问一问自己,你所坚持的是什么,又是什么使你的心态失去控制。
什么使你“不安”,什么使你“从容”。
“重新建构一座轻与重名副其实的天平”,找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7.8:
不像很有紧迫感的样子,而印象中那些功成名就者都是争分夺秒地工作的。
可能文学家有的喜欢闲适,而这些就无一不花很多时间放开手边的工作静思默想的,那么我又何必强迫自己“紧张”呢?
昨晚在人家里,家长对我的教法不满意,说我一个“牵风筝线的人”倒一直“跟着风筝跑”,我并非以之为耻,还坚定地认为如果把我的工作坚持下去(由于决定假期回家,且不愿为那种小工作浪费时间),是会看到效果的。
但由此也发现自己思维散乱的特点,想到应该一次只思考一件事,解决当务之急。而且加之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不能作多方面尝试,不可能“多点开花”的,因此,必须潜心修炼心智,琢磨象棋一类中间环节多联系紧密的事物。(文章中少用省略号!)
(从早上的闭目静坐,初次体现“无我”的境界。)
曾做过许许多多无结果的事。
从近期看来,准备晚会节目,一个未成;学英语未能坚持;家教没带出效果;好多书没有看完……(爱用省略号也是一例,证明我的思考总是很难有结果。)
有过好多计划,但都半途而废,术业无专攻啊!
一直不肯对自己做这样的剖析,认为少睡觉多读书爱思考便是“积极”地生活,但现在看来,“积极”者未必“认真”,因为有那么多未成之事,未尽之思,我都弃之不顾,甚至有时有意回避。
尽管受宠若惊,却不知“耻”为何物,因而从未有过深刻反省的时候。
当然,鼓励和成就感比批评和羞辱感更容易激发人上进,但总是活在一种盲目乐观的状态之中,便不知道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总是跟熟悉你的人在一起,便不可能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
因此,我很高兴能有这两次家教的经历,特别感谢那位不满意我的家长,是她让我又一次认识了自己。
生活,会教会人一切的。
(结束此文之后,想到了自己的“专攻”问题。
当然,毫无疑问地选择心理学,以前对它彷徨不近是因为设想太高,操之过急。现在知道了“多个小目标组成大目标”的道理,决计走“打基础——向上登”的路,把心理学当成终生为之努力的方向,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如此!如此!)
警戒:平时若有对心理学失去兴趣而被别物吸引或有放弃念头的时候,千万不能消极等待,应主动找志合者言谈,获得鼓励,或读名人传记、智者朋友之书。总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这两句话在这个人们都崇尚“灵活多变”的时代,似乎不足轻重了,但就我的情况看来,非以之为座右铭不能实现人生价值!)
“心理学好比我的宗教。”——张鹤翔
我的处世态度过于随和,容易因势转变自己的方向,对人亦从不愿勉为其难,在别人出现消极态度或意志动摇时,总未及时推人一把,而让其“顺自然”发展。
因此而术业不成,因此而常处在被动地位,没有领导才能,不堪为人师之重负。
缺少解决事情的能力,自然常常受挫,而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便越发无用。
走出书堆去生活,在做中学!
在这个世界,保持淡泊就那么难吗?
扪心自问一下,当得知你身边的与你同样身份的人有了好的打工机会,见到报纸杂志上那些年轻人的“创业”史,你不心动吗?你不觉得挣钱是那么容易的事,于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吗?
况且,这个社会已有了那么多鼓励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尚语和模范,你不会有试一试的想法吗?
那种从众的边打工边上学的想法实在错误,是在没弄清自己应该为什么而奋斗!
对物质利益追逐的念头如浮云在心头挥之不去,让我不安,进而无聊,以致失去了生活的兴趣,什么良知、道德、正义、亲情、友谊,竟抛之脑后,真是舍本逐末啊!
非淡泊无以明志——对这句话的认识竟是用我长时期(1年左右)的迷茫生活为代价换得的——我对物质的追求不但不能获得短暂的满足,反而会招致受挫感和自卑感。
这是由我的特点决定的,追名逐利,我技不如人,难以出人头地,最终会一事无成,这也算是我选择学术道路的一个原因吧。
不能做一个有钱的人,但我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逐渐理解学人们的尴尬和无奈了。
不管是因赚不了钱而弄学术,还是因弄学术而赚不了钱,在这个物质至上的唯物主义世界,生活相对窘迫的他们常常说话直不起腰,似觉低人一等。
我认为这是个人修炼不到家的缘故,凭什么要低下高贵的头作无奈状呢?
古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今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朱自清,文人学者没有了金钱的装饰,却有着大的志气,脱俗的见解,丰富的学识作后盾,为什么要顾影自怜呢?拿出点骨气来!
文人学者们,你们在这个世界中所得不多,但世界不能少了你们,即使世界抛弃了你们,你们也不要抛弃世界。
你们是特殊的一群人,用超脱的眼光审视世俗,高姿态生活着的一群人,身为你们中的一员,是不幸,更是幸运。
备忘录:1998年,高校1022所,研究生招生7.25万,报名19.89万,毕业4.71万;大学生招生108.36万,报名340.87万,毕业82.98万。
小、初、高的升学率分别为:75%、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