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要发布的是我大一下学期暑假中一段时间(1999年7月7-8日)的日记。

尽管就这两天时间,但从内容来看也不少了,可以看出我当时读了很多,想了很多。
我大一写日记一共用了三个日记本,有一个是从1999年6月20日,也就是我的大一期末开始的,主要用来做读书笔记和记读书心得。有时候,读了一些书以后,也会有感而发信手写在那个日记本上。
本次的内容,就都是来自那个记读书笔记的日记本。我的确是从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也就记下了很多想法。
这跟我大一一年以来的长期苦闷探索有关系,终于找到一点方向了,也找到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素材(比如周国平的书),所以思考问题更加聚焦了,也逐渐有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这两天思考的问题,就开始体现在“人生观”和“生活态度”上了,也就是落脚到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追求什么东西,是物质为重还是精神为重。
当时在没经过人指导的情况下,我有了这样的对于人生观的正面思考,我现在还是很欣慰的。
毕竟我找到了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开始要求自己在人生方向上做出抉择,并通过碰撞推敲,逐渐形成了坚定的人生信念,从而能在后来持之以恒一以贯之,这是很好的事。
这让我多年来都可以获得很踏实笃定,不至于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而可以一心一意持续至今。
包括我现在的生涯规划教育的事业方向,也可以说跟那时对于人生观的思考有关。
正是因为我明确了人生观,知道自己在这一生中要看重什么,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义无反顾地为了帮助别人改变命运而活,而工作,从而能够坚定地选择这个方向。
如果我一直没明确这一点,而是总在摇摆不定,不知何去何从,我现在是不可能那么坚定的;
或者,如果我当年经过思考,形成了另一种人生观,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决定要为了赚钱为了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活,而工作,那我现在就不可能选择这条路了——因为这条路也太难赚钱了,有太多比这赚钱多的事了!:)
那么,如果说我当年经过了一年的苦闷探索,至少找到了一点方向,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微光,也对我后来的人生形成了非常良性的效果,反观其他青少年呢,说实话就很需要指导和帮助了。
我相信还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也会经历我的苦闷,也要面对我曾经面对的问题,也需要为他们的人生建立人生观找到方向。
幸运的话,可以像我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成果,但是这个过程也够艰辛痛苦的(可以参看我之前的大一日记)。
如果不够幸运,那就是一直在黑暗中探索而找不到方向,后来一直可能活在迷茫之中,就像我在讲课时经常提到的这个案例:
所以,我确信我所做的工作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是能对大家产生作用提供帮助的,因此我会坚定地做下去。
我也希望更多人来参与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让我们一起帮助像当年的我一样的年轻人吧!
同时,我也建议家长们,要引导孩子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观世界”,形成世界观,进而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
我当年就是因为之前的生活经历太贫乏,见识太少,所以到了大学里见到一些社会现象,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就产生了很多苦闷和矛盾。
实际上,让孩子接触社会,增长见识(这也是我所提倡的生涯教育,越早越好!
不要等他成年以后进了大学,才开始认知社会,那时候他就会遭遇很多思想和心理上的冲击,可能措手不及无所适从,过得很痛苦,还有可能选错路。
所以,在培养孩子和开展教育这方面,咱们是任重道远的,家长们也要加强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加油!
以下是本次要发布的日记正文:


1
对人生观的思考

7.7:

意志不坚强的人,适应环境(不是指生活环境,而是一种社会环境)的能力是差的,对于周围的一些现象,由于不能理解和真正接受,怀疑和犹豫使他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内心世界市场是跌宕起伏的。

在人的一生中,应该追求默默无闻、忍苦负重的“为人民服务”,还是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爱因斯坦所持的人生观是否“不现实”?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样的话是否太空?

坚持你的信念便是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么,功利主义者奋斗、索取,救世济民者努力、奉献,各自都获得了内心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圆满”。

前者要保持一贯的人生观很容易,后者却很难在大多数人都物化理想的社会坚持。

不追名逐利,汝能持否?

不能再对这样的问题避而远之了,正视它,正视自己。

其实,不追名逐利也不意味着生活上拮据难行,捉襟见肘(现在大多数人都害怕这一点)。

光有精神没有实绩,是不行的。

因此,还用得着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彷徨苦闷吗?

不奋斗,不去抓住实际的东西,理想便只是空谈。

一步一步来,不要惧怕和排斥理想的外在存在形式(如研究生帽、学业成绩的“甲等“、奖学金,甚或劳动所得——工资……),只要不以这些外在形式为奋斗目标,而是利用其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理想便是有实际意义的。

要有理想, 并开始给它准备了一把梯子。


读杂文、随笔一类,是与作者谈话,我不能让他一直不停地说下去,便在读了一段之后,写下点什么,算是自己的发言。

余杰的《从容》中,“昆德拉揭示了现代人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的本质,是用”忙“的借口来回避生命的本真状态……”

“人被锁定在'现在‘之中。”

忙,为什么而忙呢?

上午去找家教了,感受颇多,尤其讨厌现在这种迷茫生活的状态,由于没有自己的目标,思维老是跳不出世俗的圈子,所干的事由于不是真心所愿,不能持久。

不能再这样被动地活了,决心与有思想的人对话,并想办法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这才是目前最要紧的事。


《朴素》:“朴素是生命的动力……是坚持又是失去,失去的是……坚持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纯洁性。”

在内心里问一问自己,你所坚持的是什么,又是什么使你的心态失去控制。

什么使你“不安”,什么使你“从容”。

“重新建构一座轻与重名副其实的天平”,找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2
个人特点与生活态度


7.8:

不像很有紧迫感的样子,而印象中那些功成名就者都是争分夺秒地工作的。

可能文学家有的喜欢闲适,而这些就无一不花很多时间放开手边的工作静思默想的,那么我又何必强迫自己“紧张”呢?

昨晚在人家里,家长对我的教法不满意,说我一个“牵风筝线的人”倒一直“跟着风筝跑”,我并非以之为耻,还坚定地认为如果把我的工作坚持下去(由于决定假期回家,且不愿为那种小工作浪费时间),是会看到效果的。

但由此也发现自己思维散乱的特点,想到应该一次只思考一件事,解决当务之急。而且加之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不能作多方面尝试,不可能“多点开花”的,因此,必须潜心修炼心智,琢磨象棋一类中间环节多联系紧密的事物。(文章中少用省略号!)

(从早上的闭目静坐,初次体现“无我”的境界。)


曾做过许许多多无结果的事。

从近期看来,准备晚会节目,一个未成;学英语未能坚持;家教没带出效果;好多书没有看完……(爱用省略号也是一例,证明我的思考总是很难有结果。)

有过好多计划,但都半途而废,术业无专攻啊!

一直不肯对自己做这样的剖析,认为少睡觉多读书爱思考便是“积极”地生活,但现在看来,“积极”者未必“认真”,因为有那么多未成之事,未尽之思,我都弃之不顾,甚至有时有意回避。

尽管受宠若惊,却不知“耻”为何物,因而从未有过深刻反省的时候。

当然,鼓励和成就感比批评和羞辱感更容易激发人上进,但总是活在一种盲目乐观的状态之中,便不知道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总是跟熟悉你的人在一起,便不可能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

因此,我很高兴能有这两次家教的经历,特别感谢那位不满意我的家长,是她让我又一次认识了自己。

生活,会教会人一切的。

(结束此文之后,想到了自己的“专攻”问题。

当然,毫无疑问地选择心理学,以前对它彷徨不近是因为设想太高,操之过急。现在知道了“多个小目标组成大目标”的道理,决计走“打基础——向上登”的路,把心理学当成终生为之努力的方向,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如此!如此!)


警戒:平时若有对心理学失去兴趣而被别物吸引或有放弃念头的时候,千万不能消极等待,应主动找志合者言谈,获得鼓励,或读名人传记、智者朋友之书。总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这两句话在这个人们都崇尚“灵活多变”的时代,似乎不足轻重了,但就我的情况看来,非以之为座右铭不能实现人生价值!)

“心理学好比我的宗教。”——张鹤翔


我的处世态度过于随和,容易因势转变自己的方向,对人亦从不愿勉为其难,在别人出现消极态度或意志动摇时,总未及时推人一把,而让其“顺自然”发展。

因此而术业不成,因此而常处在被动地位,没有领导才能,不堪为人师之重负。

缺少解决事情的能力,自然常常受挫,而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便越发无用。

走出书堆去生活,在做中学!


在这个世界,保持淡泊就那么难吗?

扪心自问一下,当得知你身边的与你同样身份的人有了好的打工机会,见到报纸杂志上那些年轻人的“创业”史,你不心动吗?你不觉得挣钱是那么容易的事,于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吗?

况且,这个社会已有了那么多鼓励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尚语和模范,你不会有试一试的想法吗?

那种从众的边打工边上学的想法实在错误,是在没弄清自己应该为什么而奋斗!

对物质利益追逐的念头如浮云在心头挥之不去,让我不安,进而无聊,以致失去了生活的兴趣,什么良知、道德、正义、亲情、友谊,竟抛之脑后,真是舍本逐末啊!

非淡泊无以明志——对这句话的认识竟是用我长时期(1年左右)的迷茫生活为代价换得的——我对物质的追求不但不能获得短暂的满足,反而会招致受挫感和自卑感。

这是由我的特点决定的,追名逐利,我技不如人,难以出人头地,最终会一事无成,这也算是我选择学术道路的一个原因吧。

不能做一个有钱的人,但我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逐渐理解学人们的尴尬和无奈了。

不管是因赚不了钱而弄学术,还是因弄学术而赚不了钱,在这个物质至上的唯物主义世界,生活相对窘迫的他们常常说话直不起腰,似觉低人一等。

我认为这是个人修炼不到家的缘故,凭什么要低下高贵的头作无奈状呢?

古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今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朱自清,文人学者没有了金钱的装饰,却有着大的志气,脱俗的见解,丰富的学识作后盾,为什么要顾影自怜呢?拿出点骨气来!

文人学者们,你们在这个世界中所得不多,但世界不能少了你们,即使世界抛弃了你们,你们也不要抛弃世界。

你们是特殊的一群人,用超脱的眼光审视世俗,高姿态生活着的一群人,身为你们中的一员,是不幸,更是幸运。


备忘录:1998年,高校1022所,研究生招生7.25万,报名19.89万,毕业4.71万;大学生招生108.36万,报名340.87万,毕业82.98万。

小、初、高的升学率分别为:75%、50%、10%。